1. 首页 > 大门风水

上戴和吴宅口两个行政村的组成

上戴和吴宅口两个行政村的组成

上戴村:葡萄型风水结构的文化传承

上戴行政村由原来的上戴和吴宅口两个行政村组成。

上戴村位于兰溪市兰江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1000米。村民委员会驻上戴得名。据《戴氏宗谱》载,宋淳祐年间,始祖戴姓自兰溪十一都戴家庄迁居莲湖(现称莲塘),后裔分居莲湖之上,故称上戴。地属丘陵,区域面积2.48平方公里,耕地916亩。水面254亩。13个村民小组,133户,445人。以种植业为主。

上戴村位于兰江街道北部的厚仁片,是一个坐落于山林之中、水域丰富、四面环山的山水村落。离兰江街道仅7公里,往东到兰江街道的厚仁村,往西到永昌街道的沈家村,南北两侧为农田,只有几条田间小路。厚仁片原为厚仁集镇,后因行政区划调整并入兰江街道。村中现有人口1400人,503户。村域面积为3774.15亩,其中山林面积2600多亩,耕地两天750多亩。

图为上戴祠堂

上戴村由东侧的乌龙山、北侧的万罗山与柱杆山、南侧的外坞山,西侧的莲塘与农田围合而成。上戴村山林围绕,依山而建,受地势影响,村内建筑较为密集,多处成盆地状布局,犹如隐于山林之间。主要类型有民居、宗祠、庙宇、厅堂等。村中亦有多出山体连接,呈盆地状。其中以旺塘一侧为开口,犹如一个倒“U”型布局,村中的建筑多建于山中,依山而建,隐于林中。村中大大小小的水塘有十几处,其中最大的是莲湖,而上戴村望族所在地是村中部的前斤塘,是上戴村的中心部位,周边有存心堂、敦睦堂、亲贤堂等,呈山谷形状,只有一条台阶路通向村落四周。村居民围绕村中心门口塘而建,呈放射状格局重要建筑也都在水塘四周大门左右种植葡萄风水,总体如“井”字形,街巷为鹅卵石青石板路面,围绕着周边古老的建筑,形成一幅美丽的江南风范山水画。

莲湖之滨,山清水秀,《莲湖戴氏宗谱》中戴氏世祖用四句对联描绘了莲湖戴氏所居之地的面貌记载:“发祥柱麓金汤固,聚族莲湖祭祀虔;源流瀫水万年青,派衍稽山千载秀”。

《莲湖戴氏宗谱》记载,“按戴氏之所出者皆自宋公,宋初封地在戴阳之域,即今应天”。民国庚申年重修的《莲湖戴氏宗谱》共有18册,书中记载,上戴村为元朝延祐年间(1314——1320)第八世戴寿六到了莲湖上戴,村庄才逐步形成规模,一直发展至今。

我自小就知道上戴村人有许多人在外地做火腿,尤其我知道我的姨父是在常州食品公司做火腿的。退休后,我的表哥戴友斌也在常州做火腿。

长大了,渐渐知道上戴村人有许多人在上海、常州、苏州等地做火腿。也常常听人家讲:“金华火腿兰溪出,兰溪火腿上戴出”的这一说法,我当时不怎么相信,但看了《上海通志》后,才觉得这是真的。

据《上海通志》《第五章副食品行业》记载:“清道光十年(1830年),浙江兰溪戴姓在上海县城内(今方浜中路)开设戴日涌火腿店。道光二十二年后,火腿开始出口,上海成为浙江、苏北火腿集散地。光绪二年,在大东门外大生火腿店成立火腿公所。1927年改同业公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市有火腿行(店)68家,年销火腿20万只。清道光年间,上海有腌腊业同业组织鱼敦义堂,1928年建同业公会。1937年,全市有腌腊行商200多户,年销咸肉3000吨(折猪6万头)。1946年,火腿业会员138户,腌腊业48户。1949年5月,火腿、腌腊业有批发商30户,零售商240户,从业人员960人。”可见,厚仁上戴戴姓在上海开火腿店的尤其多。

古往今来,莲湖戴氏除了在此集聚丰厚的财富外,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如:安道公、尚书左丞胄公、右仆射至德公、龙图阁学士蒙公、召屏公、太四公、太常少卿尧民公、茶陵尹见齐公、定海教谕宕山公、龙门尹念池公、太常寺卿商山公、礼部戴占文公、郡庠生寅谷公。到了近、现代,莲湖上戴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村落风貌虽有所变,但同样孕育出各类拔尖人才,为莲湖戴氏带来了不一样的绚丽光芒。如:戴维德(曾任共和国华南乡乡长);戴永喜(1949年参加龙游县县大队,曾任宁波军分区教导队大队长大门左右种植葡萄风水,正营级);戴梦鳌(毕业于中华工商学院,后进入上海新申第二棉纺厂工作,1954年任党委书记,1955年被选为上海市第一届党代表,出席北京全国公私合营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接见)、老兵戴柏青(曾任海军飞行学院政治部副主任)、戴鸿生(空军少将、桂林空军学院院长,1998年晋升)。

据《莲湖戴氏宗谱》记载,为巩固莲湖戴氏后人能集聚财富、永享富贵,明朝崇祯十七年曾想恢复建造水口庙。莲湖曾经水域面积广阔,延伸至吴宅口村东侧。后因村庄建设,在莲湖中部建造了一条5米宽的道路,莲湖只剩大宗祠西侧、道路北侧一片水域,道路东南侧则大部分已经成为农田,有数十株柳树围绕的地方就是水口庙遗址,处于莲湖底部的口子上,犹如一道门,寓意为将村庄的财气挡在村内不外流。

古时,戴氏族人为感激范增以恩相报之举,戴氏家族以其为保佑神,村里建庙设亚父神像,供族人敬拜。戴氏族人外出捞鱼卵、挑鱼花等用雕有亚父神像的石子用于鱼苗船镇船,以抵御风浪,戴氏定居莲湖上戴之后,继承祖先的传统,为纪念范增而建福佑庙,原址在柱杆山麓,俗称柱杆殿,后重建于上戴村东天雷岗,庙内设亚父神像。

上戴村历史悠久,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村落历史文化,也造就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多样的建筑错落有致的搭配,坐落于水塘四周,建立于山林之中,为过去村落造就辉煌的历史增加色彩。

莲湖上戴建村时期较老,地势环境独特,除了有烙印的“渔”文化的独特建筑外,体现明清时代气息的建筑较多,虽在抗日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火烧破坏,但经过村民对文物的保护和修缮,仍留下许多宝贵的财富。

莲湖戴氏以旺塘为起源,先后在旺塘四周建有望槐堂、承宗堂、花萼堂、敬胜堂、小宗祠等,几经沧桑,一度成为莲湖戴氏主要的聚居地,或生活、或祭祀。因历史原因,花萼堂、敬胜堂、小宗祠已不复存在。花萼堂、敬胜堂、小宗祠已改为民居,承宗堂也只留几个石柱墩。而望槐堂原先的五进四院格局也只剩一个后厅以及边上的清代建造的呈“回”字型的花厅。

上戴祠堂:上戴祠堂俗称“大宗祠”。据《莲湖戴氏宗谱》记载,戴氏到明朝嘉靖年间,因“支派繁衍科第连绵,在莲湖之东,坐东朝西始建大宗祠”,到了清康熙年间建造了中庭,乾隆年间建造了宗祠门台与两厢,嘉庆年间重建了正寝七间、两厢十四间,之后又重建前层七间,到了清同治年间又重建或修建了部分建筑。

大宗祠占地2180平方米,七开间,为一回字形四合院建筑,中厅三开间,歇山顶,全部用青石柱,牛腿等雕刻戏曲故事。大门三间,门各有抱鼓,俗谚:“三门六抱鼓,抵过宰相府”,较有特色。该祠堂于1997年9月公布为兰溪市市级文保单位。

仲信堂:小宗祠位于旺塘北侧,靠石塔山而建。小宗祠共三处门口,中间位大门,两侧为半拱形小门。大门两侧各立有一座石狮子,石狮子两侧又各有两只旗杆。

花萼堂:又名花厅,建于清朝。位于旺塘西北侧,望槐堂西侧,“回”字形格局。因靠山而建,地势较高,进入前厅有一段台阶铺设,然后进入前厅门前的平台,后进入前厅。前厅门面有青石雕刻图案,后厅大门为圆形拱门,厅内柱子以及二楼墙门都为木头雕刻,手工精湛,图案丰富。

存心堂:存心堂为上戴戴氏望族之一,位于古村中心。存心堂为二层土木结构,坐西朝东,正东面为前斤水塘。存心堂边上为民居建筑,为二层土木结构,一楼分为南北两间,中间隔着一条1米左右的过道,供来来往往的村民躲避。一楼窗户为圆窗,二楼都为木制结构,由梁与柱形成方形木制版,共3个窗。其中过道顶上的窗户主要是供古时女子坐在窗边绣花或观看楼下风景的美人靠。

敦睦堂:敦睦堂位于存心堂东北角,亦围绕斤前水塘布局。文革破“四旧”期间,敦睦堂因火灾夷为平地,现仅存几个石柱墩。

上戴和吴宅口两个行政村的组成

亲贤堂:亲贤堂靠山面水,位于存心堂东侧正对面,存心堂、亲贤堂、敦睦堂三处形成了上戴古村的中心地带,皆围绕斤前水塘布局。以斤前水塘南侧的山林为界上戴和吴宅口两个行政村的组成,该地带犹如一个四合状,周围又是山林围绕,成为一个天然的山谷地带。因历史原因,亲贤堂已不复存在,只能通过仅存的几个石柱墩还能分辨出它曾经的布局。

望槐堂:莲湖戴氏世祖生有二子,分别建造了望槐堂与承宗堂。如今望槐堂只剩后厅,承宗堂只剩部分石柱墩。每年的二月初一,戴氏族人会把位于柱杆殿的亚父神像请入后厅中摆放,以供村民祈祷、祭拜。

望槐堂为五进四院式,后厅内设有台阶,中间摆放亚父神像。后厅东侧为碾米以及生火的地方,以供进祭拜亚父神像的香客以及守护庙宇之人餐饮之用。

至明洪武元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敕,何、戴、梁三姓经营鱼花业免税,并赐免税优惠之匾额,悬挂于上戴村望槐堂。遗憾的是,匾额与望槐堂同毁于文革,其额之文由当时县水产局抄存。

柱杆殿:古时,戴氏族人为感激范增以恩相报之举,戴氏家族以其为保佑神,村里建庙设亚父神像,供族人敬拜。戴氏族人外出捞鱼卵,挑鱼花等常用雕有亚父神像的石子用于鱼苗船镇船,以抵御风浪。戴氏定居莲湖上戴之后,继承祖先的传统,为纪念范增而建福佑庙,原址在柱杆山麓,俗称柱杆殿。后重建于上戴村东天雷岗,名为福佑庙,庙内设亚父神像。

慎德堂:位于莲湖西侧,即前戴门区块内。呈“回”型状,大门上方写有“慎乃俭德”四个字。门口前方有一块平地,平地地块约高于地面1.5米,由台阶路进入平地。

明德堂:位于大坞塘南侧、竹园西侧,始建莫详。门口呈“八”字形,开在厅堂的侧面,由台阶路走入。门口上方写有“维新祖继”四个字。

仲文厅:位于石塔山北侧,在原先可继堂位置新建。厅堂门前为平地,门口上方写有“追本崇源”四字。

上戴和吴宅口两个行政村的组成

敦本堂:后期新建,位于村中部。屋顶两侧各写有“福”、“寿”字样、大门与门顶之间写有“竹叶三斯”,门口两侧、靠近屋顶处各有一个圆形窗口,其他部位没有开窗。

崇德堂:位于村中部,结构类型与敦本堂相似。屋顶两侧各写有“福”“寿”字样,大门与门顶之间写有“崇其九德”,门口两侧、靠近屋顶处各有一个圆形窗口。

莲湖路57号民居:二层木结构建筑,位于大会堂北侧,建于清咸丰年间,坐东朝西,围合形建筑,中间为天井。梁面雕刻有人物、花草等图案,鼓形柱础,院内铺有卵石路面,室内陆面以青石地板铺设。建筑外墙上方有用黑墨画的图案。

莲湖路61号民居:二层木结构建筑,位于莲湖路61号民居北侧,建于清末年间。坐北朝南,围合形建筑,门面以青石为主,有一个门顶,门顶与大门之间刻有“莲湖一览”,因历史原因,这四字已经破坏,只是留有字迹还能分辨出。

石塔山民居:该建筑位于石塔山上,靠山而建,由山顶一直建造至山脚,层次分明,规模宏大。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期间被烧毁,仅存山顶的一座后堂。后堂为二楼木结构建筑,设置有窗台、护栏,正屋面和厢房前檐施牛腿托挑檐檩。窗户采用黑色铁网设置。

巷道:莲湖上戴依山而建,建筑密度较大,建筑之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不同宽窄的巷道,而为了迎接亚父神像,村内设计了几条过道式的走廊,以防止被雨水淋湿亚父神像,平时也可供往来行走的村民避雨。

古巷道有石子铺设,也有青砖铺设的,久经沧桑,古巷道上现被藤草植物覆盖,平添几分古意。据村中老人讲述,一些古巷道一侧会有一股从山顶留下来的清水,沿着巷道流经村落几个角落,夏天极其凉爽,村中小孩都可以坐在边上嬉戏玩耍,但现在却被泥土、石子等堵塞,曾经的水流已经许久不见了。

穿插在村庄内部沿山而建的台阶路众多,但多数已被往来的村民踏成了“凹”形。一块块凹进的石板,记载着从这里经过的脚步,承载着浓厚的历史。

上戴和吴宅口两个行政村的组成

上戴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一个承载着辉煌过去、饱经沧桑的村落;一个联系了古今,依旧生机勃勃的村落。村落因鱼花文化而名声鹊起,因错落有致的建筑而风韵犹存,黑瓦青砖,徽派马头墙,三横两纵合院形式,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墙体上印记着一丝丝裂痕是沧桑历史的写照。

莲湖上戴是一个由不同高低错落的山林、广阔的水系、绿油油的农田组合而成的“山水村落”,形成了良好的“田——水——山——村——水”互融格局。山岭青木耸立,秀而繁荫,竹林团簇,形成各具特色的“竹园”、“花园”,郁郁葱葱。村落北侧,柱杆山麓山脚下的上畈水库水蜿蜒曲折,溪水澄澈,不紧不慢流入莲湖中。而莲湖就这么安静的躺在上戴村中部,把周围的景色映入其中,村庄周围布满了农田,一派农耕生活景象即刻收在这古老的村落眼中。村庄在农田、湖水、山林的环绕下,俨然一幅世外桃源景色。

上戴村现有大部分建筑仍为明清、民国建造,分布在老村内部,以水塘集聚为主,数量约占村内建筑的五分之三。

上戴村对外交通主要靠南侧的道路,该道路从村庄南部沿村而过,东往厚仁村、塔下张村,西往吴宅口村,道路宽度为6米,材质为水泥铺就,路面较平坦。村内主要道路为环村路,以村的东侧为起点,莲湖为终点,道路4-5米不等。宅间道路多数为水泥路面,唯有古建筑间巷道仍保留富有古味的碎石或石板路面。

上戴村位于柱杆山麓脚,莲湖两侧,上畈水库的水穿村而过,村落建于山林之上,周围农田与水塘交叉围绕,山青水美,环境幽深,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是人们旅游度假的胜地。

上戴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柱杆山脚下,风景秀丽上戴和吴宅口两个行政村的组成,生态优良,莲湖旁人丁兴旺,村内良好古老的发村池塘,无处不渗透村落古老的气息;历史上辈出的英才,光辉的岁月,深厚的文化在村内无处不在。

上戴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放射状的村庄布局被群山包围于其中,整个村落犹如隐于山林之中。上戴村风景秀丽、环境清幽、是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绝佳选择,同时村内错落有致的灰瓦白墙建筑,一幢幢掩映于池塘之内,显得格外自然安详。水塘、农田围绕四周,便于村民捞鱼卵、挑鱼花、养鱼花,受古时祖先建村格局的影响,现多数民居建立于山林之上,傍水而建,形成一个“田围着水、水环着山,山护着村、村含着水”独特风景。上戴村又因鱼花而现水塘多处,渔具等设施成为村民不可缺少的劳动工具之一,水系成为主要的村落脉络。不平的地势形成了多出不同大小的小山谷,也衍生出不同面积的水塘。上戴村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优美,山地地势高差较大,山地特色明显,古建筑分布较多大门左右种植葡萄风水,古朴而典雅。古建筑多依山而建,不同体量面积的建筑密集分布,而密集的建筑,也形成了不同宽窄的巷道以及台阶路。基于这种优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上戴村气候宜人,是陶冶情操、踏古寻踪,周末放送独家的天然胜地。同时上戴村的鱼花文化、古建筑底蕴深厚、适合居住和旅游。上戴村虽然经历历史岁月的洗礼,部分村民已放弃祖传的鱼花产业,但是依然有部分村民还在延续这个传统产业。自建村以来,和鱼花有着很深厚的联系。同时创造了灿烂的鱼花节文化!现村庄进村路口为大片的农田以及池塘,春来夏去,秋到冬离,大片农田自然景观在在自然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春天秧苗、种子入土,长出嫩绿的小生命;夏天庄稼长大,一片绿意葱葱,秋天遍地金黄,冬天白雪皑皑,一年四季形成四幅完美的古村图画。以“鱼”文化为代表的农副业为上戴村的主导经济产业,同时村庄无工业污染,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古建筑较多,所以将上戴村定位为“美丽莲湖、山水之韵”“以鱼花文化为特色,重点发展古村旅游产业的风情小村”。

戴村由东侧的乌龙山、北侧的万罗山与柱杆山、南侧的外坞山,西侧的莲塘与农田围合而成。上戴村山林围绕,依山而建,受地势影响,村内建筑较为密集,其多处成盆地状布局,犹如隐于山林之间。上戴村有“九龙十三岗”之称,“九龙”为:长坞、金针坞、担柱坞、观山坞、大介坞、铁奠坞、东坞、江西坞、莲塘坞。十三岗为:长坞岗、金针岗、担柱岗、大介坞岗、铁奠坞岗、东坞岗、姚百弄岗、来龙山岗、前园岗、笋壳婆岗、上园岗、石宕岗、朝山岗。并有三畈:上畈、西坞畈、莲塘畈,形成了葡萄型的地形地貌特征。上戴村位于风景秀丽的柱竿山山脚下,民居围绕村中心门口塘旺塘而建,村中地名有前戴门、店塘面、大坞里、塘源厅、上角、四间头等,呈放射状格局,重要建筑也都在水塘四周,总体如一“井”字形,街巷为鹅卵石衬石板路面,村中建筑有上戴祠堂、花厅、店堂、塘沿厅、惇信堂等9个厅堂以及民居、古井、古巷、古石阶等,现存建筑以清中叶建筑为多。环绕整个村的水塘有莲塘、店塘、大坞塘、坟口塘等15个之多。

古村街弄四通八达,犹如似扇形八卦。以村中心水池为核心,通过5条弄口向外扇形辐射,再由大大小小的20条弄口连接而成。村中亦有多出山体连接,呈盆地状。其中以旺塘一侧为开口,犹如一个倒“U”型布局,村中的建筑多建于山中,依山而建,隐于林中。村中大大小小的水塘有十几处,其中最大的是莲湖,而上戴村望族所在地是村中部的前斤塘,是上戴村的中心部位,周边有存心堂、敦睦堂、亲贤堂等,呈山谷形状,只有一条台阶路通向村落四周。村居民围绕村中心门口塘而建,呈放射状格局重要建筑也都在水塘四周,总体如“井”字形,街巷为鹅卵石青石板路面,围绕着周边古老的建筑,形成一幅美丽的江南风范山水画。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jiajufengshui.vip/damenfengshui/53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